
人类的任何一个节日,从来都不因纪念而纪念。
观音菩萨,这一家喻户晓,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形象,千百年来,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。
以此为前提,观音成道日,最终纪念的是什么?今天,作为每一个普通的人,我们应该了知个中的答案。
依此,我们才会真正面对现实,活得通透、活得安静,内心才有座自在观音,时时刻刻展现出自我救赎和救人于水火的大乘风范。
“但愿滴滴杨枝露,化作人间救苦方。”这番话,不正是我们每年一次纪念观音成道日的实质吗?
01
一切的核心是,我们在求观音、拜观音的基础上,更重要的是学观音、做观音。
祈求观音菩萨用千手、千眼来时时护佑我们自己的同时,我们更希望自己拥有观音的千手、千眼能时时护佑他人。“但愿滴滴杨枝露,化作人间救苦方。”
人的苦闷,在于斤斤计较于自我的恩恩怨怨。这叫自私,内心上作茧自缚,最终不得解脱,这可能是个人的局限、时代的局限或人性的局限。
以性格为例,现实生活中,那些常常顾影自怜,只顾及自我感受的人,比那些为他人不惜牺牲自己利益,甚至生命的人更加痛苦。
02
观世音的成道,是取自于经典中他的一段自述,他依止观世音如来,初发菩提心,通过闻思修,入三摩地。
观世音菩萨主要介绍了反闻闻自性的实修,以达到了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高维境界。我们的内心突然超越了世间与出世间。
《楞严经》中指出,要想达到某种境界,一定要“耳根圆通,反闻自性,破五阴之法”。
也许,你会说,这些太晦涩难懂,那么,我们回过来想说。
当你理解,人的快乐在奉献,而不在索取。不为自我寻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,这就是观音成道的实质。
03
妙庄国国王有三个女儿,大公主爱打扮,每日浓妆艳抹;二公主好玩乐,整天轻歌曼舞;而三公主着布衣,食素食,喜读诗文。
妙庄王思忖未来王位传给三公主,比较合适。于是,希望三公主尽早成家立业。
妙庄王希望三公主配给宰相才学过人的大公子,三公主听后却只是摇头。
妙庄王又闻新科状元才学出众,将三公主许给他,但又遭拒绝。
第三次,妙庄王又将当朝首富,许与三女儿,仍遭拒绝。
三公主坚定地说:“女儿甘愿侍奉父王一世,终生不嫁"。
04
妙庄王气得大喝:"这桩婚事,不管你愿还是不愿,一定得办!今日定亲,明日行聘,后天就成婚!"
第二天,新驸马黄金白银、珍珠玛瑙的聘礼,源源不断送进宫来。然而此时,三公主却失踪了!
直到半年后,人们才在舟山桃花岛的白雀寺里找到了她。三公主已出家当了尼姑,法名妙善。
妙庄王希望她回心转意,还俗回宫。但妙庄王劝说不成,便重金买通白雀寺的当家师姑,要师姑虐待三公主,逼她还俗。那师姑千方百计折磨三公主。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干活,直到夜里三星出齐,方准她回房做功课,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,不给饭吃。三公主的身体日渐消瘦,面容憔悴。在苦难中煎熬过日子。
05
寒冬腊月,大雪纷飞,桃花岛上遍地白雪覆盖,无法打到柴草。三公主仍要冒着寒风寻找柴草。手脚冻麻木了,没有一丝力气,她一头栽倒在山沟里......
朦胧间,她的耳边响起"哗哗"的水声,山下有人撑着船过来了。船靠了岸,一个白须白发的老翁走过来,掏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,放在她唇间。珠子吞进嘴里顺着喉咙滑下肚去。奇怪的是,三公主顿时神清气爽,浑身舒畅。三公主于是爬起来,跟随老翁来到一座荒山上结茅为蓬,与鸟兽做伴,念经修行。
06
可惜的是,三公主的行踪终于又被妙庄王得知。
这一次他御驾亲征,带领人马开赴东海大洋将三公主安身的小岛团团围住,妙庄王带着人登岸搜山,他命人用硫磺、硝石点火烧山。山上成了一片火海。
猛然间,火海处升起一团红光,三公主身穿白袍,脚踏莲台,隐现在红光里,徐徐飘向岛对面的一个礁洞。妙庄王枉费了心机。
妙庄王回宫后,忽然奇痒难熬,浑身长出一颗颗无头脓疮。访遍名医,用尽良药,全然无效。只好躺在床上等着死神降临。
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叫唤:"妙庄王,要想活命,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儿!"妙庄王听清了,赶快命人准备车船去求三公主。
07
妙庄王来到礁洞前乞求女儿。突然,洞里透出一道亮光,只见三公主端坐莲台,向妙庄王合十稽首道:“父王不必心焦,只须将女儿手臂拿去作药引,父病即可痊愈。”说着,“咔嚓”一声,折断手臂,抛在妙庄王面前。妙庄王接过女儿手臂,又愧又悔又担心,只怕女儿失去手臂落下残疾。正犹豫间,忽见洞中金光耀眼,三公主两胁之下突然长出无数条手臂。妙庄王看得呆了。
原来此时,三公主已位登三宝,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。她断臂后抽出手臂无数,故又称作千手观音。
08
这就是妙善公主的传说。她来到人世间救苦救难,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,时时在聆听众生的疾苦。
他以众生之苦为苦,以众生之乐为乐。这就是人类的利他精神。如果每个人能够有大乘发心、普度众生。彼时,也许就不存在纪念一说了......